​打疫苗,安全不安全?

​打疫苗,安全不安全?

时间:2017-7-19 分享到:

在2015年召开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沈志强呼吁针对“疫苗受害者”应有相应的救助机制,建议将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纳入医疗保险的范畴,希望国家出台相关的规定。这足以见得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已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

运输保存条件对疫苗的安全性影响有多大?灭活疫苗和减活疫苗哪个更安全?打疫苗后患病,都是疫苗引发的吗?不良反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让我们一一解答。

疫苗在路上,请“冷静”处理

为了使疫苗被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各国都将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温度定为2~8℃,但在疫苗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疫苗脱离冷藏环境而处于常温的情况。这是否会导致疫苗的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呢?

其实,每种疫苗都有一个在非冷藏环境下保证质量的时间极限。目前,世界上对温度最敏感的疫苗是脊灰减活疫苗,该疫苗在37℃下48小时内仍可正常使用。因此在疫苗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即使有个别环节出现数小时脱离冷藏环境的情况,只要没有达到“37℃48小时”这种程度的温度暴露,疫苗就能正常使用。

那么,要如何识别疫苗到底在不同温度下暴露了多长时间呢?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开发出了一种名为疫苗热标签(简称VVM)的指示装置。VVM是一张带有化学物质的圆形贴纸,可以贴在疫苗瓶上。疫苗在持续的温度暴露下,VVM会发生反应并显色,显色到一定程度,疫苗就必须报废。

有不良反应就是不安全吗?

疫苗使用于健康人体,总体上安全性优于治疗用的药品。不过,安全不等于没有不良反应。

疫苗以极小的剂量作用于人体,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发热以及接种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痛等;第二类是与免疫机制有关的过敏反应;第三类是减活疫苗中活细菌或病毒造成的感染。前两种不良反应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就像感冒发热一样是机体在抵御细菌或病毒,多数无需处理或可以对症处理即可自愈。第三类不良反应因疫苗性质不同而不同。多数减活疫苗不会造成致病的人体感染,但有两种疫苗有可能造成致病的人体感染,分别是卡介苗和脊灰减活疫苗。卡介苗是一种活细菌疫苗,接种后可引起接种侧手臂的腋下淋巴结炎,这个发生率在万分之几;脊灰活疫苗可造成类似小儿麻痹症的肢体永久性残疾,这种情况的发生率在1/25万左右。

但有些疾病不可能是疫苗导致的,比如流脑疫苗不会导致脑炎,因为流脑疫苗都不含活病毒或细菌,没有引发病毒或细菌感染的可能性。有些儿童在接种过流脑疫苗后患脑炎,这种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会被很多家长简单地认为是“因果关系”。这样使得家长对疫苗有错误的认识,而对其他疫苗也因噎废食,这反而会增加孩子患病的风险。

减活疫苗PK灭活疫苗,谁更胜一筹?

疫苗主要有两大类:减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减活疫苗是将细菌或病毒传代培养,将其致病力减到很低的程度,进入人体以后会产生一定的短暂的增殖,类似一次轻度的人工感染过程,只刺激免疫反应,一般不会使人发病,比如麻疹疫苗、卡介苗等。而灭活疫苗则是用甲醛等将病原杀死,绝对没有致病力,比如狂犬病疫苗、百白破疫苗等。减活疫苗因其生产成本低、接种操作简便以及免疫效果比灭活疫苗好等优点,在市场上的份额要远远大于灭活疫苗,但它却有致命的缺点。除了减活疫苗中活细菌或病毒可能会使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造成感染外,还有一个罕见但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由于减活疫苗会在人体内繁殖后排出到外环境中,活的疫苗病毒在某些免疫缺陷者体内以及在外环境中有基因突变的可能,突变后的疫苗病毒会返祖为致病力强的病毒,这种病毒被称为“疫苗衍生病毒”。

目前来看,疫苗衍生病毒的问题尚不严重,但从长远的角度,人类若想要通过预防接种消灭诸如脊灰这类的疾病,必须停止使用减活疫苗。

预防接种自发明以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是目前公认的最成功、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不可否认,预防接种确实存在风险,而我们不能因为小概率的风险,就忽视预防接种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健康收益。

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5年4月刊《打疫苗,安全不安全》,作者:张娟

 

版权所有:http://www.hengyebio.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